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能变概念浅析

    异类成熟之义,即因是善恶,而果为无记,故云。亦即依善恶业因,招爱非爱之果,其果为非善非恶之无记。八之中,第七非异熟,而前之报有断绝,故不称异熟,而称异熟生,《成唯识论》卷二谓(大正31.7c):‘异熟习气为增上缘,感第八,酬引业力,恒相续故,立异熟名。感前,酬满业者,从异熟起,名异熟生,不名异熟,有间断故。’亦即第八为恒相续的总报之果体,故名真异熟,又名异熟识。  (2)思量能变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165078.html
  • 佛法中的几个根本问题

    精神,就可以引发自己的菩提心。  为主,转识成智   我们学佛,就要从入手。   识很关键。我们凡夫,对于七和八的理解或者认识,都只是停留在中的记忆或者思维中,并不能直接操作。而且,对于前五,动身发语,哪一个不是受着思维意识支配的?所以,就八而言,最为关键。   如果我们能把把持住,那么,前五就不会造种种恶业,而且阿赖耶识中也不会再新生成染法种子。转八识成四智,终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3141541.html
  • 教念弥陀

    为我们的心性。就是六根对尘所产生的,既是根尘和合所产生,就是因缘所和合的,因此生灭无常,没有本体、没有自性,所以是虚妄的。根尘相对的既然是虚妄的境界,当然所产生的,也是虚妄的心性。由虚妄的境产生虚妄的,由虚妄的之心(妄心),产生虚妄的境界,就是所谓的「种子生现行、现行熏种子」。因此,往来道,永无休止。  凡夫若以此无常生灭,求不生不灭的真常,就好像煮沙要成饭,缘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4163382.html
  • 无著的唯识思想

    概括一切世俗事物,提出了一切唯识的三条理由和获得唯识观的四智,他的三性认识论与般若、华严思想有一定的关联;认为无著在转依的名义下,提出了转八识成四智的转依思想。   作者徐绍强,1963年生,哲学...什么呢?真谛译《摄论》卷上云:   “云何此或说为阿陀那?能执持一切有色诸根,一切受生取依止故。何以故?有色诸根,此所执持,不坏不失,及至相续后际;又,正受生时,由能生取阴故,故道身皆如是取。...

    徐绍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3947067.html
  • 净影寺慧远的心识思想

    分类的证言,可见慧远对如来藏系经典的熟习和重视。  慧远继而列举八的名字,并解释这些名字的来由:   八名是何?一者眼识、二者耳识、三者鼻识、四者舌识、五者身识、者意识、七识阿陀那、八者阿梨耶识。八中前,随根受名;后之二种,就体立称。根谓眼、耳、舌、身、意,从斯别,故有种。体含真伪,故复分二。(注5)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注2 《大乘义章》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548128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之探究——以《解深密经·心意识相品》为核心

    末那是认识、分别外在和主观事物的直接工具,是以阿陀那所持之种子生起的,依种子与现行的“相熏相生”而无间地认识诸法,在《深密》中是指眼耳等。  关键词:  心 意 阿陀那 ...不同的见解,有认为心是指阿赖耶识,意指末那是指前;这是属于唯识学者的一种传统解释。也有认为心指前,意指阿陀那,识指阿赖耶识,这是属于真谛一系的解说,与玄奘法师所传一系的唯识学在说法上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441532.html
  • 达磨大师破相论

    其三毒者,贪嗔痴是也。此三毒心,自能具足一切诸恶。犹如大树,根虽是一,所生枝叶其数无边。彼三毒根,一一根中,生诸恶业百千万亿,倍过于前,不可为喻。如是三毒心,于本体中,应现六根,亦名贼,即也。由此,出入诸根,贪著万境,能成恶业,障真如体,故名贼。一切众生,由此三毒贼,惑乱身心,沉没生死,轮回趣,受诸苦恼;犹如江河,因小泉源,洎流不绝,乃能弥漫,波涛万里。若复有人断其本源,即众流皆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476423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这种说法,只能说明我们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,并不能说明唯识的道理,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,也必须先有外界事物才有相分,有了相分,才有见分,换句话说,仍然是根境相合才有识的发生,根与境都是离开而存在的,倒是不能离开根境而存在。

      赵朴初答:唯识家主张之外,还有两个--第七末那(mana)和第八阿赖耶识(qlaya)。末那意译为"意",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,它有一个单纯的作用,就是恒常不断地执持"我"的思想。...。阿赖耶藏的种子有两类:一是名言种子,"名言"用现代语说,就是概念。我们前七所见闻觉知的东西留着印迹于阿赖耶识上面,用唯识家的术语,这叫做"薰习",好象用香薰衣服,衣服便留着香气那样。薰习所成的便是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教常识问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6594410802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真如究竟受薰染有变易?抑不受薰染无变易?(

    变易。三藏曰:禅师错也。师却问三藏:有真如否?曰:有。师曰:如无变易,决定是凡僧也,岂不闻善知识者,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、回神通、回烦恼作菩提、回无明为大智,真如若无变易,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。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32110954.html
  • 南亭法师答:往返道受生受死的是个什么?

    这妄心之主的第八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,本身的意义,及其所使用的心所,在第一章中,都曾略略说过。它之所以独任往返道责任的原因,就是它身为前七所依之总体,仅能接受外境的熏染,和收藏善恶业的种子,而不直接...;对于那可恶的,怎样才能迅速的除去。于是就如第二章中所说的,杀盗淫妄,种种恶业。就因此而起了。接触外境的声色境界,分别其可爱与可恶,那是前;可爱的要为我所占有,可恶的必须去除,这是第七。当第一次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6574085710.html